
近期,欧美主导的“再工业化”浪潮波涛汹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斥资数千亿美元为本土新能源产业提供高额补贴,欧盟《净零工业法案》亦紧随其后。对于“中国制造”而言,这场变局绝非简单的挑战,更是一次检验成色、淬炼价值的“压力测试”,一条从“产品出海”迈向“体系出海”、从“世界工厂”升级为“世界级创新与制造枢纽”的跃迁之路。
徐蔚冰
这股以“绿色”为名、以“安全”为纲的产业政策回归潮,表面上筑起了保护主义的围墙,引发了市场对全球化进程倒退的担忧。然而,若以历史的纵深远眺,每一次全球产业链格局的动荡,都孕育着新的机遇。
理解机遇,必须洞察本质。首先,要搞明白“再工业化”的诉求与真实缺口。欧美“再工业化”的核心诉求并非“低端制造回流”,而是聚焦于关乎未来竞争制高点的绿色与科技产业。它们希望重建在芯片、新能源电池、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安全。
然而,一个冰冷的现实是,制造能力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依赖于庞大而复杂的产业生态集群、熟练的产业工人和精益的供应链管理,这些都不是仅靠巨额补贴就能迅速复制的。
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的“确定性”优势所在。经过数十年深耕,中国已形成了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构建了从材料、设备到电芯、电池包乃至回收利用的全球最完整、最密集的产业链。这种深度和韧性,使得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供应商”角色。欧美的“再工业化”,在客观上创造了其对中国优势产能、技术及设备的刚性需求。他们试图建设的,恰恰是我们已经拥有并持续领先的。
破局之道或许正是“中国智造”的出海新范式。面对新的全球产业格局,中国企业并未被动应对,而是以极高的战略灵活性,开启了出海的新范式。其核心演变在于:从单一的产品贸易出口,升级为技术、资本、标准和管理经验的“系统性输出”三部曲。
一是生产能力的全球化布局。最显著的变化是,领先的中国企业正从“出口”转向“出海”,果断推进“本土化”生产,从“供应商”变成了“当地的生产商和合作伙伴”。这种模式带来了多重共赢。东道国获得了就业、税收和梦寐以求的先进制造能力;中国企业则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贴近了终端市场,并通过技术授权和管理输出,实现了更高附加值的回报。这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在新规则下的利益再融合。
二是“鲶鱼效应”激荡本土创新升维。外部的压力是最好的催化剂。“再工业化”带来的竞争压力,正倒逼中国产业加速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一端,是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护城河的加深。另一端,是品牌与标准影响力的出海。中国品牌正逐渐摆脱“性价比”的单一标签,以“技术领先”和“体验卓越”的新形象参与全球竞争。
三是“超大规模市场”与“供应链生态”的不可替代性。尽管全球产业链在区域化重构,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磁吸效应依然强劲。特斯拉将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设在上海,并持续扩大投资;巴斯夫、空客等跨国公司仍在加码在华布局。这背后的逻辑是,中国不仅是工厂,更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和创新试验场。同时,中国强大的供应链生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效率。因此,任何试图与中国产业链“脱钩”的行为,都将在效率和成本上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在竞合中塑造新未来。全球“再工业化”的浪潮告诉我们,完全基于效率优先的全球化旧时代已经过去,基于“效率+安全+价值观”的多维度竞合新时代正在开启。对于中国而言,未来的路径已然清晰。一是要持续开放,拥抱“嵌套式”全球化。不仅是欢迎外资来华,更要鼓励中国的优秀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成为新时代全球化网络的“关键节点”。
二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巩固长板优势。必须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战略。集中资源巩固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先进行业的领先优势,同时全力弥补在尖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短板,确保产业体系的整体安全与竞争力。
三是要善用“中国市场”与“中国供应链”两大筹码。在对外合作中,要善于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供应链的高效稳定作为核心谈判筹码,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向中国聚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格局。
未来的竞争将是科技、品牌与生态的全面竞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产业重构中,中国企业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先进的技术和更成熟的姿态,将自身的产业链优势转化为全球性的合作网络,最终在这场“压力测试”中,写下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徐蔚冰
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